学校简介 | 信息反馈 | 校园风光 | 新版入口 |
1 1 1 1 1
创新思路,加快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我县农村教育情况调 - 教师美文(另类其他) - 骝马学校(骝马初中)
网站首页 校园传真 学校管理 教育科研 骝中文苑 图说骝中 开心一刻 学校概况  服务中心
现在时间: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资中县双龙镇骝马学校 → 骝中文苑 → 创新思路,加快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对国务院...
创新思路,加快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我县农村教育情况调
  作者:  http://www.lmzxx.com  浏览选项:    本文已被浏览 21219 次

  要:我县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导,创新思路,加快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发展特点为:快速性、创新性、超常性、协调性和成效性。我县义务教育在发展中的创新作法具有鲜明的特色,即政府行为特色、巩固两基特色、资源均衡特色、平民教育特色、职业教育特色、素质教育特色。我县职业教育也创新发展,其特色为:政府引导特色、分流教育特色、零学费、低学费特色、整合资源特色、内涵发展特色。我县教育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与我国的一些宏观教育政策的制约有关。因而对我国部分宏观教育政策的研究和调整提出建议,这主要在于:对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政策调整、对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政策调整、对基础教育干部管理政策调整、对基础教育人力管理政策调整、研究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相关政策、研究初中学制改革相关政策,研究中职发展相关政策等方面。
       
关键词:农村教育  调研汇报  政策建议

        一、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阶段性特点
       
资中地处沱江中游和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成渝公路中段东邻内江、南接威远、西连仁寿、北靠安岳和资阳,是四川20个百万人口大县和66个丘陵县(市、区)之一,幅员面积1734平方公里,辖33个镇(乡),783个村,753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0余万,耕地面积5.57万公顷,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资中县人口密度达760/平方公里,比全省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178.5人多581.5人,人均耕地只有0.75亩,人与耕地的矛盾较为突出,人均资源处于劣势。
       
资中早在周秦时期即是有名的经济文化、物资集散中心之一。资中于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建县,历为州、郡及县治地达两千多年。境内山河秀丽,名胜古迹众多,1991年被省政府批准为成渝沿线上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资中工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有过辉煌的发展历史,以白糖、白酒、白纸、白丝、白盐、白条肉为拳头的工业产品在全省内外享有盛名;以甘蔗、生猪、柑桔、蚕茧、花生、黄麻等丰富的农产品在全市、全省也颇具名气。中央、省、市属厂矿在资中纷纷落户,加上资中人民的勤劳智慧,创办的五小工业,构成了资中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经济,初步迈进了工业化的大门。当时,资中还是全省为数不多的财政上缴县。
        2006
年,资中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13亿元,人均5028元,约650美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二。全县三次产业呈三个三分之一分布,2006年规模工业增加值14.17亿元,2005年全部工业产值13.45亿元,在全省排名62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0亿元,绝对值在全市排名第四。资中发展到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十分明显,兼具启动发展期问题多发期的双重特性,工业化进程刚启动、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市场化特征不明显、国际化基本还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还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初步构建了加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条件,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仍难突破
       
在基础设施上。一方面资中近两年来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一批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污水、垃圾处理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城市功能得到明显提升;发展空间扩大,旧城保护和建设、新城扩张和提升、小城镇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4平方公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但另一方面资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难度大。受丘陵地区自然地貌约束,要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不论在建设成本和建设难度上都远远高于平原地区。目前资中的交通、城建、水利等基础建设,仍是制约资中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资中城市化水平很低,目前,全国城市化水平约为43%,四川约为35%,资中县仅为27.4%,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资中城镇的规模普遍偏小,由于达不到最小有效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偏高,有的甚至无法建设,城镇功能缺乏达到规模经济的有效需求,集聚效应无法形成。到2020年,全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6%,资中城市化任务将任重而道远,城市化进程滞后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体制机制环境上。一方面经济体制机制环境逐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成功,计划经济时期留在资中的十多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完全实现改制,企业职工身份已经了断,不少企业在近年来从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企业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在水泥建材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中充分发挥了区域性优势;商品市场日臻完善,资本、房地产、技术咨询、人才等要素市场发展迅速,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政府机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行政审批项目大幅度减少并得到规范,为将来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增添了发展活力。但另一方面,资中在经济发展中的各类要素还不能有效的集聚并发挥好作用。技术和人才严重短缺,人均资源短缺,县域职业教育水平不高,劳动力的素质受限。县域的科研基础薄弱,缺少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的必要条件,由于投资环境和生活条件较差,难以吸引县外的技术和人才。至今没有形成汇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智力资源广泛参与经济建设,与国内知名的高等院校紧密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机制体制,不能有效提升资中发展的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据最近内江市的《发展环境调查》资料显示,虽然资中的发展环境在全市排名第二,但在100的总分中,得分也只有70多分,发展环境还急需优化。
       
在对外开放上。一方面对外开放不断推进。进入新世纪以来,资中利用域外资金规模增长快、领域扩大,开放型经济逐步发展, 2000年至2006年七年间,资中利用域外资金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6年,到位域外资金达到7.49亿元,增长60.9%,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为下一步更好的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另一方面资中对外开放的各种调控能力越来越弱,金融不能管理、土地受到国家宏观调控、产业梯度转移到内地的企业受到环境、能源等调控政策的制约,很难形成对外开放的要素引力
        
(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资中经济总量增加,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到2006年,资中国民经济已经连续五年保持10%以上增长,特别是近两年来,得益于中央的农村政策和县委县政府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艰苦努力,资中经济社会高速发展,2006年资中GDP增长13.2%,达到 60.13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40.3%,达到14.1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2.2%,达到1.24亿元。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资中近年来的发展与全国、全省相比,仍然显得速度不快、水平不高、总量不大。据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统计:四川省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排位22位,整个区域总体处于中下等水平,据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办公室公布的2003年全省172个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排序,资中县名列第89位,在全省丘陵地区67个县(市区)中资中排名第48位,总体处于全省中等水平。
资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通过几年来的工业强县 2006年资中县一、二、三次产业首次发生结构性变化,呈213 分布,二产业首次在GDP中占主导地位,但三次产业基本还是三分天下的格局,二产业比重仅为34.8%,比全省2005年的平均水平低6.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5个百分点,还没有形成支撑主导地位。服务业比重上升也为较慢,进入新世纪的6年间,三产业比重仅上升了2.3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化进程滞后。资中工业近年来刚刚起步,初步买新了工业化的大门。十五期间,资中规模工业以每年25%以上的的递增,五年间翻了一番多,但规模工业增加值也仅有14.17亿元,如此小的增加值难以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资中还是一个工业小县的性质没有变,做大工业仍是当前发展的主要任务。资中工业起点低、科技含量低、产品档次低、效益不高,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的本质没有变。资中工业仍依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在环境保护压力增大,工业规模仍然很小的今天,资中工业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一方面资中的工业产业结构层次低。资中以资源粗加工产业为主导,产业链不长,多为高耗能、低附加值产业产品,科技含量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拥有量低。大量企业仍停留在资源竞争阶段。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以白石资源为主的水泥建材及相关企业12家,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19 家。这些企业绝大多数受资源短缺限制,生产能力过剩。2007年,水泥产业的结构新型政策调整将给我县的水泥业带来很大的冲击;以农产品加工原料的企业也存在着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的现象。二方面在企业组织结构上。我县以中小企业为主。从市场需求结构上看,这些企业的产业前景比较好。但是中小企业多数缺乏自我调整的资本实力,目前我县资本实力较为雄厚的只是少数骨干企业,大部分企业自我调整的能力不强,只能维持常规发展,这是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提升的重要因素。三方面企业改制的效益未发挥出来。全县企业改制面虽然达95%以上,但近70%的企业并没有真正找到出路,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乎企业已做大、做强。四方面工业经济新增长点不突出。资中县域工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虽然在近两年得到迅猛发展,但仍显滞后,缺乏能发挥带动作用的龙头产业,影响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农业的商品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水平也因此不能迅速提高。
       
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结构严重失调。消费需求增加但拉动不足。城市居民消费由温饱型进入小康型,住房、教育、医疗、旅游、信息、汽车等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市场需求。这些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将成为资中经济新一轮快速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城乡消费结构调整空间巨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等,将有力地促进农村繁荣和农民购买力的提高,从而启动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另一方面,全县县社会消费始终保持较低增长,城市大宗消费往往到成渝两地,农村因为消费结构没有升级而保持平稳态势。十五期间,我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基本与GDP增长同步,没有形成强力拉动。资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大但绝对数较小且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国家投资主要向城市和工业倾斜,而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还是采取农民筹资投劳的方式进行,即使是在前几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大环境下,国债项目落实到县域的份额也相当低。除了国家直接投资有限外,县域的融资渠道也较狭窄。县域内的金融机构仅限于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主要业务是为工矿企业提供流动资金和发放农业生产急需的短期小额贷款,而无力支持关系县域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布局调整,建行、工行、中行等在发展县域经济中的融资能力有可能进一步萎缩。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条件薄弱,企业融资受限而无从发展,是制约资中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2006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8%,但绝对数仅为16.2亿元,即使在这样低的投资中,还是以投向基础设施为主,由于更新改造资金投入较少,原有的生产能力得不到根本改善和提高,甚至相对萎缩,加之产业投入不足,新开工项目不多,致使工业新增项目不足,支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不多,直接导致经济增长后劲乏力,投资拉动的效应逐步减弱。出口几近为零,对经济发展不能形成有效拉动。资中有外贸出口权的企业26家,3家企业利用外地企业出口权出口,有外贸出口实绩的仅有3家。不到县域内规模企业的5%2006年实现外贸出口创汇1213美元,如此小的出口额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几近为零。
       
(三)城乡居民生活正迈向全面小康,但社会发展等方面十分滞后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十五期间城市居民收入保持6%左右的递增速度,2006年末,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511元,十六大后,农民收入增幅较快,明显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增幅超过7%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79元达到2850元,提高的趋势明显加快。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没有充分分享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居民收入水平与东部地区差距拉大的趋势仍在加剧,人均收入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县级财政负担沉重,全县乡镇债务约4.3亿,吃饭财政的特点较为突出,在基本保证行政事业人员的工资的情况下,县财政根本无力增加基础建设性投资,需要政府投入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等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缺口尚大。由于长期以来财政投入资金满足不了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造成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低、欠账多。我们注意到,目前民生问题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百姓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等越来越重视,对收入分配等公平问题越来越关注,在土地征用、环境污染等方面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食品药品安全也令人担心,我们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相当艰巨。与此同时,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县城及周边,给城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带来新的课题。
       
(四)建设成渝经济走廊将使资中获得新的空间,但也增加了竞争的压力
资中是成渝沿线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是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提出建设成渝经济走廊的战略布局后,给资中发展获得了崭新的空间,随着成渝两地的互动不断加强,处于沿线中段的资中可以将自身融入成渝经济圈,在圈中谋求到自身产业的定位和产业分工,这都有利于资中的发展,但也对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成渝沿线除两端的两个特大型城市能构成前有力辐射的经济极外,中段宜宾、泸州、自贡、内江等大中等城市密集,没有一个经济体实现隆中凸起,形成经济极。这种地域的辐射性给近邻成渝两地的地区带来了机遇,给中段的县区,特别是资中这样的发展落后地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五)认识到悠久的历史和较深的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在保护和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上凸现不够
       
资中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传承的古城,至今还拥有融重龙山、文庙、武庙、宁国寺、古牌坊群为一体的古代建筑群,还有两条较为完好的近代街区,还留存一定数量珍贵的文物古迹,辖区内还有罗泉、铁佛两座历史古镇,重龙山——白云山景区为国家AA景区,东狱庙,唐明渡双塔、宁国寺、甘露寺、大东门城楼、龙江湖、九龙峡、罗汉洞等景区、景点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古春秋战国孔子的老师苌弘、唐朝经学家李鼎祚、宋代小东坡”——状元赵逵、南宋宰相赵雄、清代状元骆成骧,当代著名作家林如稷、李薰风、郑拾风、著名女科学家李发梅等皆生长于资中。县委、县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对于资中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在县委十一届三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建设四川丘区经济大县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把保护和建设、挖掘和发扬历史文化作为近期工作的主抓手。但由于十多年来的粗放型发展中,没有充分认识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对于资中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没有挖掘好、利用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隐埋这些宝贵的财富。十多年的破坏性建设,加之规划滞后,管理不严,致使现在的资中城还是新城不新、古城不古、形象模糊
       
二、我县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和特点
       
(一)我县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
         
我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24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省示范高中1所,民办高中1所),普通高中10所(省示范高中2所,市示范高中3所,一般普通高中5所),职业中学9所(公办职业中学4所,民办职中5所,省重点职业中学1所,市重点职业中学1所),单设初级中学6所,九年制学校86所,完小39所,教学点(村小)119所,幼儿园5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24 所),教师进修校1所,县特殊教育实验学校1所。
       
全县共有教师9152人,其中普通高中教师1142人,职业高中教师416,初中教师2501人,小学教师4492人,幼儿教师569人,特教教师32人。
       
全县共有在校学生180765人,其中高中学生28300人(普通高中23640人、职业高中4660人),初中学生44146人,小学生91261人,特殊教育学生516人,幼儿园学生16542人。
     
(以上数据为20069月按照教育部事业统计口径统计的数据)
          
我县是农业大县、财政穷县、教育强县。200312月,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建设四川丘陵地区经济大县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资委发[200354号)和《资中县优秀骨干教师教育工作者奖励办法》(资中府发[2003100号),进一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工作要求,教育系统也形成和实践了重点发展,协调发展,科学管理,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我县各类教育得到了快速而又较为协调的发展。
       
县委、县政府在《关于加快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资委发[200354号)中,明确提出了2010年前我县教育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即第一步,2007年前创建为内江教育强县;第二步,2010年前创建为川南教育强县。经过全县教育工作者三年的艰辛努力,目前可以说基本实现了第一步的目标。其主要标志是:
        1.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教育。200312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资委发[200354号)、《资中县优秀骨干教师教育工作者奖励办法》(资中府发[2003100号),20068月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县职业教育的意见》(资中府发[200697号),在政策和导向上给予了保证。设立了政府教育津贴和百万元教育质量奖励,这在全省属首创,为内江和宜宾等地区提供了教育奖励的经验。
        2.
教育招生考试管理的创新成果得以推广。教育招生考试管理在规范化、科学化的基础上创新理念、模式、方式和方法,有力整肃了考风考纪,有效规范了教育招生考试的秩序,有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已在全市和全省推广。2006年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被推荐参评省级以上自考工作先进集体,县大学中专招生办公室被评为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
        3.
特殊教育实验学校超常规、有创新的发展。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相融合的规模发展模式在全市创新。2006年招生138人,年招生人数为全省第一,在校生规模名列全省第五。
        4.
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模式全省创新,建设步伐快速。2006年建成12所,在已建成的乡镇中心幼儿园所数基础上增长100%。全县乡镇中心幼儿园建成率达70%,名列全市前茅。全县有省级示范性幼儿园2所,是全市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最多的县之一。
        5.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得到改进和加强。建成了水南镇实验学校和龙江镇龙江湖小学两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其中水南镇实验学校是全市第一所挂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龙江湖小学是一所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的新建寄宿制农民工子弟学校。2006911日《内江日报》以《资中有了留守儿童专门学校》为题作了报道,2006912日《四川日报》以《父母安心务工,儿童开心学习》为题作了报道,200611月,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强关爱留守学生工作意见》(资委办[2006210号),这是全市第一个县级党委、政府制发的关于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文件。
        6.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更新改造了陈旧的教学设备设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仅2006年,我县就新添置了学生课桌凳单人套74492套,投入资金441万元;新购置学生床1000架,投入资金20万元;新购进教学用微机及笔记本电脑380台,投入资金160万元;新购置其它设备设施投入资金100万元。通过这些资金投入,我县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办公条件改善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7.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整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2006年我县建成了以县教育局网络技术中心为龙头的能覆盖全县49所大型学校的教育城域网。网络技术中心的建立,完善了我县各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全县学校为实现利用网络教育的现代化教学迈出了第一步。网络技术中心对名教师的优秀课例以及外地的优秀课例,有选择的存储于视频服务器中,师生都可以通过视频点播系统在线点播观看,达到了远程培训和远程教育的目的。同时还建有各种优质资源库,包括中央远教资源库、中央电教馆资源库和智能试题库、浙大网络资源库、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师生都可以免费下载使用和在线查阅。我县教育城域网是随着我县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而产生的,对我县国家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和优质资源的共享传输,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全省首批最大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试点县,三种模式已覆盖了全县中小学。《县域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整合实验研究》被四川省电化教育馆、中央电化教育馆分别立项为十一五四川省和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同时还被立为四川省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我县现有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建设和应用工作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8.
大规模普通高中全部建成为优质普通高中。2006年资中二中达到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其占地面积和设施建设在内江市首屈一指;资中一中达到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资中三中创建为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由此,我县的5所规模普通高中全部建成为优质普通高中,在优质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占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总数的87.32%。优质普通高中规模、所数和办学效益在全市乃至全省领先。
        9.
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做大的目标。2006年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330人,创我县教育史上年中职招生人数之最,比最高年份1995年招生计划1800人还多1494人;中职在校生4916人,创我县教育史上年中职在校生人数之最,比最高年份1995年中职计划在校生 3141人还多175人。2006年我县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和在校职高生人数均居全市第一,水南高级职业中学2006年职高招生人数和在校职高生人数也居全市第一。20058月在全市率先建立职教中心,200668日《教育导报》以《内江启动两县职教中心建设》为题,对我县职教中心建设工作作了报道。20059月整合全县职业教育资源,举办了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院,这在全国属首创。我县中职教育成为了全市的排头兵。
        10.“
名师工程带动了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资中县优秀骨干教师教育工作者奖励办法》(资中府发[2003100号),从2003年起实施了名师工程,在全县范围内评选了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名教师和骨干教师。每三年一届,每月发放政府教育津贴,并对其管理期内应履行的各项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2003年至2006年共评出了553(首届242名、第二届311)享受政府教育津贴人员,这有效稳定了全县骨干教师队伍,也促进了其思想和业务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此项工程的创新实施为全市首创。同时,以高中教师为主,连续三年向社会公开招考补充中小学教师300名,并创造性的建立了招考教师的一整套办法。
        11.“
科研兴教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我县教育学会所属教学专业委员会有20个,为内江市最多,开展活动也最经常,其中学习指导、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教学专业委员会为我县独设。中小学树立了科研兴教意识,以高中教师为主教师参加科研面达80%以上。创办了教育学术期刊《资中教研》,这是全市第一本县级教育学术期刊。创建了资中教研天府船城导学两个县级教研网站,为开展网上教研搭建了平台,这在全市走在前列。设立并颁发了两届政府教学成果奖,每届奖金数额全市第一。镇乡中心学校、中学设立了教科室,县、镇乡、学校三级教研网络及其工作机制建立了起来。县教研室教育技术装备较为完善,教研员运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和教改实验的能力在全市最强。在省、市立项课题和教育科研与教改实验成果获奖的数额在全市名列前茅。
        12.
素质教育得到积极推进。创新性的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体验教育活动,2005年以来就有40多集活动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这在全国绝无仅有。在市第三届中小学生运动会上,我县田径高中组和女足获第一名。在市政府第二届运动会上,我县获田径团体总分第一名。在省第十届青运会上,我县代表市参赛的女排乙组获第四名,女足甲组获第七名,女足乙组获第六名。在内江市五届艺术节上,我县荣获一等奖的作品数额排名第二。
        13.
教育质量逐年提高。我县普通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续三年大幅度提高,绝对人数连年位居全市第一。2004年我县本科上线2340人,比上年增加586人,增长率为33.41%2005年本科上线2548人,比上年增加208人,增长率为8.89%2006年又以2799人创本科上线人数的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251人,本科升学率为33.72%,名列全市五县(区)第二名。
       
由此,我县教育已经基本实现了内江教育强县的目标,开始迈上了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006930日《教育导报》以《资中实现内江教育强县目标》为题,报道了我县创建内江教育强县的有关工作情况。
       
(二)我县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特点
       
近年,我县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快速性、创新性、超常性、协调性、成效性的特点。
        1.
快速性。重视的程度和支持的力度决定发展的速度。近年,我县教育事业由于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营造了和谐宽松的发展环境,教育事业加快了发展的速度。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基本实现了内江教育强县的目标。
        2.
创新性。思路决定一切。创新思路才能促进发展。近年,我县教育创新了教育强县、名师名校工程建设、职业教育发展、招生工作理念和方法、乡镇中心幼儿园发展模式、特殊教育发展模式、布局结构调整等工作思路,引导全县教育工作创新快速发展。
        3.
超常性。2006年,我县特殊教育和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创建工作超常规发展。仅一年时间,我县特殊教育实验学校的办学规模就排名全省第五,我县资中一中就达到了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
        4.
协调性。近年,我县各类教育开始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距开始缩小,幼儿教育快速发展,特殊教育超常规发展。
        5.
成效性。近年,我县教育事业通过快速、创新、超常、协调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县教育在全市占有了重要支柱地位,我县教育成为了全市的一面旗帜。
       
三、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概况、作法、特色和问题
      
(一)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概况
       
我县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将义务教育作为县域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特别是《国务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2)、《国务院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我县义务教育得到了健康和谐持续发展。1999年我县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2000年至2003年我县实现了两基第一轮巩固提高目标,之后又在全县开展了第二轮(2004
       
2007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目前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的概况是:
        1.
领导管理方面
       
1)全面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2002年我县撤消了33个乡镇教育办公室,成立了32所中心学校。中心学校下设两处两室(总务处、教导处、办公室、教科室),履行本乡镇的教育管理职能。中心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由县教育局考察任命。 4年的运行情况来看,基本做到了管理到位,政令畅通。
       
2)严格教育经费的管理使用,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及各项保险和学校公用经费,积极筹措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和保证事业发展,努力做到三个增长。在经费管理和使用方面做到了县统管,学校用,不挤占,不挪用,不提留,不平调。采取了有力措施,基本做到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各校按国家规定开齐课程、开足了课时。同时,积极推进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以及有利于学校教育质量提高, 2006年我县制发了《资中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办法》(试行)(资教督[20064号)和《资中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评分细则》(资教督[20064号)。
        2.
普及程度方面
       
全县6―12周岁儿童入学率100%,辍学率为0.05%,毕业率为100%
       
全县13―15周岁少年入学率98.2%,辍学率为2.63%,完成率为95.19%,毕业率为99.69%。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91.6%
       
普及程度是义务教育的核心指标,为做好这项工作,我县做到了层层落实,齐抓共管。一是加大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力度。每年县政府制发文件,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规定乡镇、村、社的职责任务,以及适龄儿童、少年监护人应承担的义务。二是在各乡镇聘请了2名义务教育行政执法员,其职责就是宣传、执行《义务教育法》和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入学。三是积极开展贫困生资助,首先是严格标准落实对贫困生的一免一补政策,2006年享受免教科书的18109人,享受生活补助的11063人;其次是在全县开展了济难助困活动,仅2006年就募捐济难助学资金143.82万元,资助人数5583人,资助金额710059元。四是各乡镇、部门和学校组织发动职工捐款,资助了贫困生。五是发展特殊教育,关爱留守学生,巩固普及程度。
        3.
队伍建设方面
       
全县有小学教师4226人,初中教师2956人,幼儿教师180人。小学教师中达中师学历的98.99%,专科学历的52.21%;初中教师中达专科学历的94.48%,本科学历的36.75%。全县义务教育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均按标准设置,配置合理,均参加了干部培训,做到了持证上岗。
       
我县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队伍管理;启动名师工程,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其业务水平,从而优化配置了师资资源。
        4.
办学条件方面
       
在我县,最好的房屋是学校,最先进的办公手段在学校。30%的初中生能住上舒适的学生公寓,还有2所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水南镇实验学校和龙江镇龙江湖小学)。
        5.
办学绩效方面
       
我县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以培养人生有追求、学习有活力、创业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新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和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给予学生发展性评价,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行动指南,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共事。为此,我县一是狠抓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展示我县师生风貌。二是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县成立了央视少儿频道《快乐体验》记者站,有小记者组13个,66名央视小记者。2006年央视已播出我县22期节目,全县学校参与面达70%,深受广大中小学生及家长欢迎。三是强化了教研教改,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县立项了省级重点课题、国家级课题《县域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每所中心校和高完中均承担1个以上子课题的研究,共52个,县教育局定期组织研讨交流。四是加强了毕业年级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初中2006年全市中考9个学科36项统计指标中,我县有32项指标高出全市平均水平,占88.89%,其中有14项排名第一,16项排名第二。
       
(二)我县义务教育的主要作法和特色
        1.
强化政府行为,促进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政府行为特色
       
1)建立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2002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国办发[2002]28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采取三管齐下的办法,将教育管理体制与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和调整学校布局结构相结合,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 20028月,由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行文明确规定了具体管理办法。我县的此项改革得到了市委、省教育厅的肯定,《教育导报》和《中国教育报》作过报道。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建立,为我县义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2)推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200312月,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县教育事业的决定》(资委发[200354号),制发了《资中县优秀骨干教师教育工作者奖励办法》(资中府发[2003100号)。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推动我县教育事业快速向前发展,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拿出100万元奖励在教育教学战线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
       
3)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我县将农村中小学各项经费全部纳入预算,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资金拨付制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把治理乱收费作为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从2006年起将全县教职工每月93元的地方津贴纳入县财政预算,并足额兑现。并将全县教职工每年1380余万元的三保一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由县财政全部承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达到了388余万元。
        2.
坚持分轮复查评估,进一步提高两基水平——巩固两基特色
我县于1999年顺利通过了普九评估验收。为巩固两基成果,进一步提高两基水平,2000年县政府制发了《关于巩固提高普九工作成果的通知》(资中府发[2000 71号)。根据《通知》要求,2000年至2003年我县进行了第一轮两基巩固提高复查评估工作。20031121日,县政府制发了《关于开展第二轮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工作的通知》(资中府发[2003101号),由此从 2004年起我县又开展了第二轮复查评估工作。
       
为此,县政府成立了教育督导室,明确其牵头负责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督导评估职责,坚持开展两基巩固提高复查评估工作。各乡镇中心学校也都成立了两基办,负责日常具体事务。
        
为强化两基巩固提高复查评估工作的力度,我县
将乡镇政府的教育职责履行情况纳入了年终目标考核,对每年接受市、县两基巩固提高复查评估验收的乡镇,根据复查结果进行奖惩,对检查验收不合格的乡镇实行一票否决。接受市、县细查的乡镇评估验收合格后,县政府发给乡镇政府《资中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合格证书》,如接受细查的乡镇评估验收不合格,县政府对其黄牌警告并通报全县,责令限期整改,下一年重新对其复查评估验收;连续两年复查不合格的乡镇撤销两基合格乡镇称号,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接受跑面复查评估的乡镇,按完成任务的满意程度,县政府按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五个档次进行认定通报,对认定为不合格的乡镇,县政府对其黄牌警告,责令限期整改,下一年作为重点细查乡镇。
         2004
11月,县政府对第一轮两基巩固提高复查评估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了表彰。
        3.
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资源均衡特色
       
1)调整小学、初中布局。九五期间,我县对小学、初中布局进行了适当的调整,1999年通过了两基评估验收。2002年,为适应撤区并乡建镇的行政区划调整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我县对小学、初中布局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到20069月,我县共减少小学376所,单设初中30所,附设初中18所。20071月县府办又制发了《关于调整部分乡镇初中校点布局的通知》(资中府办发[200711号), 将于十一五期间开始新一轮的小学、初中布局调整。目前全县校均地域覆盖面从1.5平方公里上升到8平方公里,初中校均地域覆盖面积从6平方公里上升到12平方公里。小学、初中布局现处于微调阶段,并将逐步趋于合理。
       
2)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我县把排除中小学危房、改善办学条件同调整中小学布局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在十五期间,我县共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经费21662.8万元。其中用于新建校舍和危房改造15007万元,新建校舍建筑面积279565平方米,消除危房79135 平方米;增添设备设施投入1766.2万元,其中购买图书33.7万册、添置课桌凳46000单人套、理化生仪器28236件;远程教育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共投入3138万元,建成计算机网络教室198间,多媒体教室112间,投影远程教育收视点121个,光盘播放点190个。其他改善办学条件投入1841.6万元。十五期间,我县改善办学条件投入非义务教育阶段资金11803.7万元,其中高中阶段资金11475.7万元,幼儿园资金328万元,占54.49%;用于义务教育阶段资金9538.7万元,其中初中阶段资金3900万元,小学阶段资金5638.7万元,占44.03%。十五期间,我县改善办学条件投入特殊教育资金67.6万元,占0.31%;用于幼儿教育资金328万元,占1.51%;用于普通教育资金19719万元,占91.03%;用于职业教育资金1327.80万元,占6.13%。
       
3)重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我县非常重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从十五以来,我县采取了招商引资和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等办法开展了学校信息化基础设备设施的建设。主要项目的建设投入情况是:远程教育项目。2004年下半年我县各中小学实施了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为此国家投入1287万元,县投入643万元,购置专用服务器112台,办公计算机793台,学生计算机4260台。装备了模式三112套、模式二121套、模式一190套。招商引资。县投入1058万元,购置专用服务器86台,办公计算机279台,学生计算机2666台。学校校园网络。县投入506万元,购置专用服务器20台,办公计算机350台,学生计算机535台。网络中心。县投入210万元,购置专用服务器6台,办公计算机150台。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我县初步建成了以县教育局网络技术中心为龙头的能覆盖全县高(完)中、中心学校49所大型学校的教育城域网。网络技术中心与各学校之间均采用光纤高速连接,保证了数据传输质量和速度。网络技术中心将我县名教师的优秀课例以及外地的优秀课例,有选择的存储于视频服务器中,全县师生都可以通过视频点播系统在线点播观看,达到远程培训和远程教育的目的。同时,我县还建有各种优质资源库,包括中央远教资源库、中央电教馆资源库、浙大网络资源库、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全县师生都可以免费下载使用和在线查阅。
        4.
实施平民教育,解决弱势群体就学问题——“平民教育特色
       
最近几年,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我县积极实施平民教育,创设教育平等环境,保障弱势群体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力,努力解决弱势群体的就学问题。
         
1)解决艾滋病感染者子女的入学问题。我县的艾滋病感染者主要在公民镇,有32名艾滋病感染者子女已在公民镇中心学校及其辖区的学校入学。为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苏州红十字会资助了20名艾滋病感染者子女,其中资助初中学生每人每年500元,小学学生每人每年400元。20054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由内江市教育局具体实施的以社区为基础对受HIV/AIDS影响的儿童进行关爱与支持项目在我县公民镇启动,有20名艾滋病感染者子女受到每人每学期400元资助 20065月,我县根据《资中县人民政府关于解决艾滋病防治工作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的要求,对全县艾滋病感染者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本费全免。对进入高中阶段的6名学生,学校也按照《纪要》要求全免了学费和书本费。
       
2)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我县现有6—15周岁留守学生”44628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7.89%。为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给他们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2006年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制发了《关于加强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意见》(资委办[2006210号),同时我县启动了留守学生关爱工程,积极做好了六项工作 :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将水南镇实验学校、龙江镇龙江湖小学、明心寺镇中心学校建设成为农民工子弟校(寄宿制学校);建立关爱帮扶制度;设置亲情电话;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3)加大特殊儿童就学的资助力度。从2000年起,我县对各类残疾学生每人每期补助生活费200元,每人每年发放200元生活用品和文化用品(校服3套、被套1套、书包及文具盒等)。
       
4)切实解决贫困学生的就学费用问题。为解决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实现不让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目标,我县教育基金会积极发挥作用。2004年,我县教育基金会募集捐赠资金 60万元,资助16.4万元,资助贫困学生 1789名。2005年募集捐赠资金169万元,资助67元,资助贫困学生7935 名。2006年募集捐赠资金143万元,资助55.3 元,资助贫困学生4604名。三年共计募集捐赠资金3728万元,资助138.7万元,资助14328人。此外,我县2004年有14199人享受两免一补,共计59.6万元;2005年有36218人享受两免一补,共计214.44万元;2006年有36218人享受一免一补,计99.27万元
       
5)积极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为有效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我县经反复调查研究,县教育局制发了《关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工作意见》(资教发[200579号)。确定由城区的资中一中、资中二中、资中三中、水南高级职业中学、重龙镇城区小学、水南镇城区小学和初中、前进中学,特教实验学校等分别承担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义务。据统计,目前城区所属12所中小学招收了5891名(小学1133 人,初中1418 人,高中3340 人)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有效的解决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5.
实施初三分流,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特色
       
目前,我县普通高中的录取率只有 55.4%,高中录取率只有 70.19%,由此还有29.81%的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中继续学习,而这部分学生又没有一技之长,没有谋生的本事。为此,我县从2004年开始启动初三分流教育,将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起来,从而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教育具有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从2006年起,我县大规模的全面实施了初三分流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6.
以质量为根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特色
       
1)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我县树立了德育是素质教育灵魂的理念,制定和实施了德育的目标管理制度,改进了评估、考核、奖惩办法,加强了对县级校风示范学校的重新认定工作,对学生的操行评语撰写、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办法、教师家访制度的建立与考评进行了全面改革。成立了县关工委,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建设,广泛开展了六禁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上网教育。
       
2)全面启动了科研兴教工作。从2000年起,我县全面贯彻实施了《资中县义务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资教发[20006号),并制发了《关于实施科研兴教工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资教发[200052号)。广泛掀起群众性的教育科研热潮,大力推进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
       
3)狠抓小学初中毕业班工作。我县制定了《资中县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小学毕业年级工作常规》(资教发[2003 5号)和《关于印发<初中、小学毕业班工作考核评估表彰奖励实施办法> 的通知》(资教发[200462号),建立了初中、小学毕业班工作联络责任制,加强了小学、初中教育的视导和管理工作,强化了考核评估,稳步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三)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问题
         1.“
普九标准较低。我县虽然已经普九,但标准较低,主要体现在硬件上。有的农村中小学办学场地严重不足,设备设施尤其是音、体、美设备设施严重不足,城镇学校与乡镇中心学校、乡镇中心学校与完小、完小与村小的办学条件差别大,不能适应事业发展和均衡教育的需要。
        2.“
普九负债无力偿还。截至目前,我县普九
债本息计6000万元。这些欠债的债权面大,有的是乡镇政府行为由学校向学生家长借的,有的是教师个人积蓄,甚至还是以个人名义借贷的,有的则是欠着施工款或贷款。对此,县财政无力偿还。
        3.
校舍改造资金缺乏。我县尚有14600平方米的危房,今后也还将产生新的危房。但在新机制下(新机制采取固定资产折旧的办法按比例拨付危房改造资金,这些经费只够用于校舍一般的维修补助),大面积的危房改造缺乏资金。
        4.
师资队伍亟待优化。我县教师年龄结构和学科比例不配套,部分学科教师非常紧缺,如小学音体美和健康教育教师,初中地理、历史教师。小学由于生源的减少,新增教师编制有限,因此年龄结构偏大。此外,实行新机制以后,教师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调动。
        5.
初中生辍学现象严重。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和现实利益的影响。一些学生家长和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双向选择的改革政策,特别是面对当前就业竞争激烈的现实,认为继续读书缴费,不如早点打工挣钱,导致部分学校初中生年辍率高达近8%左右。
         6.
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不很乐观。虽然国家近年重点整治文化环境,规范文化市场,坚决取缔和打击有害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整治社会治安环境,消除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着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条件,但事实上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仍不很乐观。
       
四、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作法、特色和问题
       
(一)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我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82年起开办职业教育到1991年。这个阶段我县职业中学的办学规模小,招生人数少。当时的职业中学基本是由薄弱普通中学转制而来的,不仅办学条件差,而且一无专业设备,二无专业教师。培养方式基本还是属于普通高中的管理和教学模式。我县当时开办了4所职业中学,只有双龙职业中学开办的农学和驾驶专业较好。双龙职业中学在1991年被评为省级重点职业中学。
       
第二阶段是1992年到1997年。这六年是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阶段,培训规模增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逐渐有了职业中学的特色,各校加大了专业设备设施投入,专业教师增多,职业高中毕业学生的出路不再是参加高考和毕业后回家务农,各学校都为学生进行了就业联系,毕业生基本能够满意。
       
第三阶段是1998年到2004年,在国家职业教育发展不景气的影响下我县的职业教育也出现了大滑波,招生人数大量减少,在发轮职业中学1999年转制后,其余3所公办职业高中每年一共招生也只有600—700人。同时,3所公办职业高中专业设备落后,教学条件很差,专业教师不稳定,很多专业课教师改行,由此学校师资严重不足。特别是双龙职业中学,由于修建资安公路造成交通不便,教师不稳定,学校办学条件差,连续几年每年招生都只有100人左右,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那几年学校的硬件建设和专业设备基本没有投入。
       
这种滑波也是以前我县的职业教育不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职业中学有名无实的一种必然结果。当时的学校专业设备少,专业课教师业务不精,多数专业课教师是其他文化课教师改科的,没有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更是谈不上,学生没有学到过硬的专业技能,就业不能找到理想工作,由此影响职业中学的招生而造成的职业教育的整体滑波。
       
第四阶段是2005年到现在,这是我县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春天,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各职业学校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招生人数突破历史水平,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学生就业有保障,学校办学有特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二)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作法与特色
       
我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学生、服务三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培养有一技之长的新生代农民为主要目标,坚持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举,学历职业教育、农民职业教育和劳务输出岗前职业培训协调发展,建立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和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初、中级专业技能能适应本地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
        1.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明确目标,积极引导,倾斜政策,大力促进——政府引导特色
       
对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新生代农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识统一,决策迅速,政策倾斜。
       
县委杨秀彬书记亲自调研职业教育,提出了我县职业教育的目标、理念和模式,提议并创办了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多次到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协调解决具体办学问题。县委杨秀彬书记为我县职业教育发展、新生代农民职业培训起到了决定性和引导性的作用。
       
由此, 2005年我县提出了职业教育三年做大、五年做强的发展目标。2006年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县职业教育的意见》(资中府发[200697号),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建立了在县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分校实施、政府统筹、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新生代农民职业培训的管理体制。同时成立了县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考核奖励制度。
        
经过两年努力,我县中职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硬件设施、专业设备、专业教师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已基本实现了三年做大的目标。200610月,县政府办发文《关于表彰二○○六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资中府办发[200671号)对2006年中职招生16个先进集体和109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并奖励优秀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30万元。
        2.
实施初三和高三分流,将初中“2.5+0.5”学制与中职“21”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在高中实行“2.5+0.5”“21”学制,扩大中职办学规模——分流教育特色
       
1)实施初三分流
       
2006年起,我县改革秋季招生为主、春季招生为辅的中职学历教育招生方式,推行春季招生为主、秋季招生为辅的中职招生方式,并将中职春季招生与初三分流一并进行,要求各校春季招生人数至少应达当年中职学历教育招生人数的80%以上。2006年春季初三分流暨中职学历教育招生共入校2543人,2006年秋季各职业中学招生787人,我县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330人,创下了我县教育史上年中职招生人数之最,比最高年份1995年招生计划1800人还多1537人;中职在校生达4959人,创下我县教育史上年中职在校生人数之最,比最高年份1995年中职计划在校生 3141人还多1818人。2006年我县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和在校职高生人数均居全市第一,水南高级职业中学2006年职高招生人数和在校职高生人数也居全市第一。
       
同时,我县改革中职教学模式,实施“21”教学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到就业岗位顶岗实习一年。这样,将理论与实践、校内外教育结合了起来,学生毕业后完全能够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
       
2)实施高三分流
       
一是在普通高中实施“2.50.5”教学模式,对不愿升学的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我县已于200512月在水南高级职业中学试点高三分流教育,通过短期培训,输送了40名学生到昆山就业。近期,根据县委杨秀彬书记在水南高级职业中学召开的现场办公会议精神,我县将在普通高中2007级在校学生中实施高三分流教育,实行“2.5+0.5”的教学模式,组织高三毕业会考后不愿参加高考的学生(计划600人)到3所公办职业中学(水南高级职业中学、双龙职业中学、鱼溪职业中学)接受为期半年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这部分学生实行免费培训,而培训成本费由县政府买单
       
二是在普通高中举办综合高中,实施“21”教学模式,对分流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从2005年秋季学期起,我县在普通高中阶段引入职业教育,实施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在部分普通高中试办综合高中。这一方面满足文化知识较好且愿意升学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部分不愿升学的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其毕业后的就业提供综合素质条件。2005年我县共有8所普通高中(资中三中、甘露中学、新桥中学、太平中学、龙江中学、资中四中、公民中学、前进中学)试办了综合高中,当年共招生1007人,2006年又招生1487人,扩大了我县综合高中的规模。
         
同时,加强了专业课教学的管理。我县制发了《关于加强综合高中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工作的通知》(资教发[2006293号),对综合高中专业课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而规范的要求。我县要求高一、二年级时,以普通高中课程教学为主,中职专业课教学为辅。到高三时,对分流选修中职专业学生的课程进行调整,即减少文化课课时,主要开设专业课,着重上好实习实训课,提倡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如综合高中校内条件不具备,要求其与县内各中职学校或有关企业联办。通过两类毕业会考,学生即可获得普高毕业证和职高毕业证(简称双证),至少可获得职高毕业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方便学生就业,还可参加一般普通高校或职教对口高职升学。
        3.
以公办中职为主,坚持零学费,低学费,重服务,重社会效益的办学原则——“零学费、低学费特色
       
我县发展职业教育坚持公办民办并举。但我县在实践中职服务三农,培养新生代农民价值取向时,坚持以国家办学、国家投入的公办中职学校为主发展职业教育,以充分利用和挖掘公办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培养新生代农民服务。
       
为实践中职服务三农,培养新生代农民的价值取向,我县坚持零学费,低学费,重服务(服务中学毕业生、用人企业、三农),重社会效益的办学原则。我县公办中职学校对初三分流新生第一学期实行零学费(不收学费和实训费,只向学生收取专业教材费、住宿费),第二至六学期对旧生实行低学费(均按中职学费低标准收费,我县公办中职收费大大低于民办中职收费标准,我县民办中职学校收费大大低于外县民办中职收费标准)。这样,2006年我县公办中职学校少收取初三分流新生第一学期学费72万元(按春招1800人,每人400元计算)。我县还坚持减、免、缓的原则,关爱农村贫困学生,让农村贫困学生读得起中职学校。
        4.
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整合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利用地区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新生代农民职业培训——整合资源特色
       
1)创办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院
       
我县发展职业教育,始终做到两个坚持,即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坚持培养新生代农民的目标。为实践好这两个坚持,我县整合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创办了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院。
        2005
91日,我县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在水南高级职业中学挂牌成立。我县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院是一所专门从事职业技术培训的就业型学院,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整合县教育、劳动、农业、卫生等部门职业教育资源,依托水南高级职业中学,以培养新生代农民为主,使之具有一技之长,提高我县劳务输出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为目的的职业技术培训学院。
我县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县新生代农民职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了一所自己的学校,并且是集我县农民工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扶贫培训等为一体的职业技术学校。同时,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我县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院与水南高级职业中学、县职教中心三位一体。县委杨秀彬书记亲任学院名誉院长,县政府副县长王自力任学院院长,水南高级职业中学校长蒋宏勋任常务副院长,教育、劳动、农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院长。其下设农业局农广校、劳动局就业培训中心、县扶贫办培训点,卫生局卫生学校、水南高级职业中学五个教学点,做到了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各尽其力,各尽其责,建立了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
       
我县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院成立一年多来,坚持面向三农,面向市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开展新生代农民职业培训,走出了一条具有资中特色的新生代农民职业培训和劳务开发的教育发展道路。学院的职业培训教育现已成为我县科技增长的结合点,经济发展的拉动点,人民富裕的希望点。仅2005年,我县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共培训学员899874人次,劳动力输出30万人以上。
       
2)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近三年,我县共有15所培训机构通过阳光工程项目开展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共培训15150人,就业13232人,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作出了贡献。
       
其中培训的专业主要有机械、电子、计算机、服装设计等等。在培训过程中各培训机构做到了以下几点:
       
制定了科学的工作计划或培训实施方案;准备了开展技能培训所要求的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和师资;准备了符合岗位培训要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的教材,每个受训学员一套;未收取培训费(财政补助资金以培训券的方式补贴给农民);教学管理制度健全,完成培训任务后,学员经考核合格,建立了培训台帐;完成了转移培训任务的学校建立了转移培训台帐;开展了就业跟踪服务;按时上报培训工作进展情况;培训时间一般为15-90天。
       
3)开展在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培训
一是对全县农民进行素质培训。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积极引导农民外出务工,我县建立了以县劳动就业部门为龙头,以镇(乡)为平台,以村、社为阵地的县、镇、村三级培训体系,即以镇(乡)劳动保障所牵头,由村委员组织在家16岁以上,55岁以下的农民,县劳动就业部门派出专业技术教师,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法制及进城务工基本常识的培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给农民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威蓝图,激发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热情。三年来,我县共培训21万余人。
       
二是对已就业的人员进行提升培训。我县全县绝大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都没有对职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跟不上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职工队伍不稳定,老板又为找不到合格的工人犯愁。工人收入减少,企业不能创造更高利润。为此我县组织专业技术教师到企业举办夜校或插空时间对企业职工进行技术提升培训,在实际操作基础上,重点进行理论提升,同时进行法律常识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了劳动者整体素质。2006年共培训197人。
       
4三教统筹推进农村成人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 资中县教育局、资中县农业局、资中县科技局联合制发了《关于整合农业、科技、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农村成人职业技术教育的通知》,成立了资中县农村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实行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育系统)、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农业系统)、星火学校(科技系统)三校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统筹管理。三校以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为主牵头组建和教学,各完小校长为教学点负责人。三校以全县33个镇(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主体,利用全县各镇(乡)的中小学和村校安装的远程教育系统模式一、模式二和模式三设备,将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安装在各校多媒体教室的主机上,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室进行对农民的培训。三校在多媒体教室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的牌子,广泛开展了农村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活动。逐步建立健全了面向市场、灵活开放、高效实用、系统统一、竞争有序、上下带动、整体联动的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体系,广泛开展面向农民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及咨询服务。采取菜单式定单式学校+基地+农户等多种培训模式,多种形式和途径,使农民能够根据需要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使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与学校教育结合得更加紧密,方便更多的群众参与培训。三校每月都对农民进行了职业技术教育培训1次以上,有的多达2——3次,并健立健全了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月报制度。据统计,全县共培训了96573人次,为农民奠定了就业基础,为城镇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5)创新村来村回农村医士职业培训模式
        
2005年,我县尚有85个村无医生站。为加快完善我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促进我县新农合工作开展及农村预防保健工作,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促进我县卫生事业快速健康发展。20059月,在内江医科学校、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在内江医科学校举办了村来村回医士班,定向培养村医生。村来村回医士班脱产学习三年,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合格者颁发国家认可的普通中专毕业证,可参加执业医师考试。为鼓励学员努力学习,我县争取市卫生局、内江医科学校的支持,优惠了该批学员学习期间的学杂费4050/人,占学杂费用的50%。还每年筹集资金3万元,对学习成绩综合考评前28名学员进行奖励。200719日,已对 第一学年28名优秀学员给予了6002700元的奖励。
        
举办定向培养村来村回医士班在我省乡村医生培训中是首创,这种崭新的职业教育模式,为我省培养乡村医生起到了示范和借鉴作用,得到了省、市高度好评,省卫生厅拟将此职业教育模式在全省推广。
5.
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内涵发展,改革中职教学,大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内涵发展特色
        
以就业为最终目的的质量是中职教育教学的生命线。为此,我县在中职规模发展的同时也及时和高度重视内涵发展。
        
为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我县在中职学校开展了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实用性技能人才。我县中职学校主要开办了计算机、电子、机械、农业经济4大类专业,其教学要求针对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差的实际,减少文化课比重,加强专业课份量,重实践教学,要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实习操作能力,提高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强化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各中职学校加大了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与高校、乡镇、企业联系,建立了长期的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
        
以前,我县中职学校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没有保证。这也使中职学校的教师教学没有目标,考核也十分困难。为促进我县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加强其教学和教研的规范管理,我县于200512月研究、制发了内江市第一个规范性的中职教学计划《资中县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资教发[20053号)。200611月还成立了资中县中等职业学校中心教研组和资中县教育学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这是内江市第一个县级职教中心教研组和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为促进综合高中的教学改革,我县还制发了《关于加强综合高中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工作的通知》(资教发〔2006293号),对综合高中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作出了明确而规范的要求。这也是内江市第一个综合高中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我县认为,中职学校的教育,做人是第一位的,技能是第二位的,应当首先解决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然后才解决其一技之长问题。因而,我县中职学校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在此基础上,针对新生代农民就业务工的实际需要,在提高其文化基础和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我县中职学校还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举办了兴趣班,开设了兴趣课,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各中职学校开设了普通话、音乐、美术、礼仪、服装设计等兴趣班,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兴趣课学习,学校再根据学生选定的专业编班,单独安排设计星期六的课程表,这些兴趣课学生普遍爱学、乐学,学生的综合素质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我县的中职毕业生通过两年的在校学习后,第三学年顶岗实习。在第四学期末通过全市的毕业会考后,学校根据学生、家长意愿分别组建为升学班和就业班。升学班继续在校学习,这为一部分理论知识较好又愿意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了一条出路,我县3所公办中职学校升学班学生的升学率每年都居全市前茅,均在90%以上。就业班安排15天的岗前培训准备就业。我县中职学校分别与格力集团、正大集团、夏普集团和深圳富士康集团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我县的中职毕业生技术过硬,能吃苦,不用进行再培训就能直接上岗,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班学生的就业率均达95%以上。
        
由于我县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工作成绩突出,20066月我县人民政府被四川省教育厅等8部门评为发展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61214日《教育导报》以《资中县中等职教成绩斐然》为题,对我县依托中职学校开展新生代农民职业培训工作进行了报道。
       
(三)我县中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缺口较大
        2005
9月以来,我县8所中职学校共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资金2166万元,但其中各级政府的投入只有298万元,其中中央教育专项经费(国债)200万元,市专项对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补助11万元,县安排资金87万元(包括劳动预备培训经费7万元,职业学校维修、仪器购置51万元,公用经费29万元)。学校发展的经费多数由学校自筹,给学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压力,学校负债逐年增加。而这些经费学校大部分都投入到了硬件设施上,对专业设备的投入很少,没有投入将造成学校专业设施落后,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以我县3所公办职业中学为例,水南高级职业中学这两年共投入1100多万元,而专业设备只投入55万元,仅有5%;双龙职业中学投入530万元,专业设备40万元,占7%;鱼溪职业中学投入260万元,专业设备28万,占10%,而鱼溪职业中学以前除计算机专业外基本无专业实习设备。各校专业实习设备都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县财政在这一块基本无力投入。中职学校现在还有部分专业仍然是实行一本书、一支笔的教学方式,没有专业设备设施,实习实践课无法上,学生实践能力差,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我县的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现有专业都不能满足,更不要说开办新的专业。
        2.
适应市场发展受到人力资源的严重限制
       
近两年,我县承担新生代农民职业培训的中职学校的规模迅速扩大,急需补充文化课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但鉴于现行人员编制、进人条件、用人渠道等规定的制约,还有5个专业(机械、电子、服装、幼教、音乐)的22名教师未能得到及时补充和满足。专业实习指导课教师更是奇缺,多数学校实习指导课教师都临时聘请厂矿企业的技术工人担任,而费用由学校自己出,这给学校增添了不小的负担。而在职的专业教师队伍水平有待提高,教师对生产服务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学校要发展就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开办新的、适用的专业,而开办一个新的专业困难重重,一是没有师资,二是无实习设备,学校发展困难。
        3.
教学观念、机制和模式陈旧落后
        
中职学校在教学观念、教学机制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仍相对单一、封闭。中职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没有机会进行培训和实践。中职学校不愿送教师参加培训,因为多数专业课教师送培后专业技能有了提高,能够在外找到待遇更好的职业,都不愿回校,因此中职学校也不愿送教师出去培训。而教师却由于没有机会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学习,自身就不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因此教学生也只能是书本对书本,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在以后就业中技能差,就业也很困难。总之,影响了中职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对毕业生的跟踪服务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我县多数中职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还处于空白阶段。如果加强这项工作力度,将会促进广大中职学校乃至全县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第一次就业时,多数学生对就业厂家较为满意,但个别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不满意,中职学校对这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第二次安排就业,将会影响以后的招生。当然,这也对中职学校培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不仅要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更要加强其职业道德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让其具有第二次乃至多次谋生的基本能力。这将成为中职学校以后教学的重点工作。
       
总之,如果我县的职业教育不加大对专业设备的投入,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的教育观念不改变,学生到校后仍然不能真正学到一技乃至多技之长,将会重蹈以前中职发展的老路,近年的发展成果将是昙花一现,我县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将会受影响,这将会成为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最大问题。 
        
五、我县教育政策的改革创新和对国家宏观教育政策调整的建议
       
(一)我县教育发展政策的改革和创新
       
我县教育政策的改革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和支持教育强县的创建工作。200312月县委、县政府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资委发[200354号),提出了我县到2010年创建内江教育强县和川南教育强县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措施。。
       2.
重视和支持名师名校工程建设。200311月,县政府制发了《资中县优秀骨干教师教育工作者奖励办法》(资中府发[2003100号),2006年又作了修订。《奖励办法》设立教育工作政府奖和教育工作政府津贴,鼓励优秀骨干教师教育工作者为资中教育发展作贡献。对资中二中创建国家级示范普通高中每年给予150万元的贴息,将原资中二中校址划拨资中一中以支持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3.
关注和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06210日,县委办和县府办制发了《关于加快开展新生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见》(资委办[200615号),对十一五期间我县新生代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作出了规划,并提出了政策措施方面的意见。
         4.
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068月,县政府制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县职业教育的意见》(资中府发[200697号),提出了到2010年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政策和措施要求。《意见》的出台,有力的促进了我县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5
、重视和加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巩固提高工作,积极推进普及学前三年教育。2000711日,县政府制发了《关于巩固提高两基工作成果的通知》(资中府发[200071号),启动了第一轮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工作。20031121日,县政府制发了《关于开展第二轮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工作的通知》(资中府发[2003101号),提出了未来四年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200726日,县政府办公室制发了《关于印发<资中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资中府办发[20075号),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和政策措施。
         6.
促进特殊教育超常规发展。大力支持资中县聋哑学校与资中县重龙镇解放小学合并,成立资中县特殊教育实验学校,开展融合教育实验研究。2006727日,资中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制发了《关于撤销资中县聋哑学校、重龙镇解放小学,组建资中县特殊教育实验学校的批复》(资编发[200629号)。
        7.
关注和加强未成年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儿童少年的教育和管理。200466日,县委制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意见》(资委发[200437号)。2006117日,县委办制发了《关于加强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的意见》(资委办[2006210号),提出了留守学生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有关要求。
         2006
5月,县政府发出了《资中县人民政府关于解决艾滋病防治工作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要求各有关学校对艾滋病感染者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和书本费全部免除。参照此要求,有关高中对进入高中阶段的6名学生也全部免除了学费和书本费。
        8.
支持教育系统补充和优化师资资源。200583日,县委办和县府办制发了《关于印发<资中县教育系统接收师范类毕业生和教职工流动调配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资委办发[20057号),对教育系统补充优化师资和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工作给予了支持,并提出了相关政策要求。
        9.
重视县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2007131日,县府办下发了《关于调整部分乡镇初中校点布局的通知》(资中府办发[200711号),对部分乡镇初中校点布局的调整工作作了部署,同时制定了有关政策措施。
       
(二)我县对国家宏观教育政策调整的建议
        1.
对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政策调整的建议
       
1)尽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西部农村百万人口以上大县省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使农业大县能够具有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更加良好的发展政策,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
       
2)对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 》(国办发[2002]28号)要求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按有关规定划拨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要积极筹措经费,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同时要求乡(镇)人民政府不设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乡(镇)有关教育工作由乡(镇)长直接负责,乡(镇)可在核定的行政编制内确定一至二名助理或干事协助乡(镇)长管理具体教育事务,并接受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由乡(镇)中心学校校长负责。而事实上,目前乡镇人民政府已经无力履行其中的部分职责了,如按有关规定划拨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积极筹措经费,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再者,乡镇有关教育工作由乡镇长直接负责很不现实,很多地区都没有撤消乡镇教育管理机构而设立乡镇中心学校,设立乡镇中心学校的地区也很有必要对乡镇中心学校与其所管辖的初级中学、九年制学校、完全小学的关系进行探讨并理顺。
        2.
对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政策调整的建议
       
1)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
        1995
3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五十四条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具体比例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但多年来国家和不少省市并未做到这一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2000年,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不仅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至2001年起,政府将目标的实现推延到2005年,但200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比例分别是3.41%3.28%2.79%2.82%,始终没有突破(2007115日《中国青年报》)。国家都没有突破,地方更不可能有突破。由此,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应对宏观教育投资政策进行调整,确保4%的既定目标突破,且真正做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
       
2)加大对农业大县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的经费支持力度。
农业大县财力十分有限,办大教育十分不易,而要建设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更是不易。因此,上级政府和财政应当给予支持。
       
3)建议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县及以下的普九欠债,省、市和县承担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负债和后勤社会化的相关负债,以使县级教育经费能够投入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需要的地方去,使农村中小学能够走出负债阴影,全心全意抓好教育教学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 》(国办发[2002]28号)曾要求县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清理核实农村中小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债,摸清债务来源和使用情况,并尽力偿还。但事实上,多年来,县级财政无力偿债。为尽快解决此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建议国务院和省级政府要象解决农村合作基金问题一样解决农村普九欠债问题。2006年,重庆市政府一下拿出19亿元,彻底还清了全市的普九债款(2007119日《重庆晚报》),其作法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4两免一补的政策非常好,但工作程序烦琐,影响正常教学。建议由上级财政部门印发免费教育券,由县、乡政府组织发放到应享受两免的贫困学生手中。每学期入学时,将免费教育券交给学校,学校收齐后上交县教育局,由县教育局统一到财政部门兑换两免资金。同时也建议上级政府增加投入,使每个在农村学校寄宿读书的农民子女都能够享受到党和政府一免的关怀。
       
5)设立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实施新机制以前,中小学的危房改造采用的申报项目短期突击方式解决,实施新机制以后将采用长效机制,采取固定资产折旧的办法按比例拨付危房改造资金。这些经费用于校舍一般的维修补助还能应付,如果有很多危房需要重建,这笔钱只能是杯水车薪。对此,建议上级财政部门要采取措施,给予政策支持,增加危房改造专项资金。
        3.
对基础教育干部管理政策调整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发[198512号)规定: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校长一般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提名、考察或参与考察,按干部管理权限任用和聘任;其他中小学校长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选拔任用并归口管理。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明确校长的任职资格,逐步建立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机制。实行校长任期制,可以连聘连任。积极推进校长职级制。事实上,中小学校长的聘任制和职级制没有很好的得到推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校长选拔任用中的作用非常有限。以县为主,而管事又不管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很难推进工作。因此,建议在中小学校长选拔任免的政策问题上,应当注意将管事与管人结合起来。
        4.
对基础教育人力管理政策调整的建议
       
1)现行按师生比确定农村中小学编制,不利于农村完小和村小的小班额教学,也不利于村小推进复式班教学。现行农村中小学编制未列入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的编制,不利于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 》(国办发[2002]28号)要求:农村中小学编制总量应当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定期调整,实行动态管理。因此, 建议从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考虑农村学校的师资需求,调整农村教师和教辅人员的师生比,以充分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2)调整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师资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村中小学紧缺师资,主要是中学地理、历史教师,小学科学教师,中小学音体美教师,以使农村中小学师资资源配置更趋均衡。
       
3)恢复鼓励读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的政策。为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吸引更多更好的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并鼓励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应当恢复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免收学费、给予生活补助的政策,同时还应当制定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定向和引导性安置的就业政策,使农村中小学资师能够得到补充和保障。
       
4)调整农村班主任津贴标准。现行班主任津贴标准是1985年制定的,小学每人每月10元,初中每人每月12元,高中每人每月15元。而目前中小学一般实际支出的班主任津贴都在每人每月20元以上。200664日,教育部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基[2006]13),其中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同时也要求各地要根据实际,努力改善班主任的待遇,完善津贴发放办法。但没有具体规定哪一级政府(部门)制定具体发放标准。
       
5)制定农村中小学教师津补贴发放政策。新机制以前,农村中小学可从公用经费和学杂费收入中开支教师津补贴。新机制以后,这部分津补贴失去资金来源,由此教师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20072月中旬,教育部长周济在河南慰问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时指出:在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过程中,要切实巩固和完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保障教师的合理收入。2007212日《中国教育报》第一版)因而,建议上级财政部门设立教师津补贴专项资金,或允许教师津补贴可从公用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开支,以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5.
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相关政策的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相关政策。
        
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是国务院的要求,是政府的办学行为。20031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计委、民政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建设部、卫生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全国妇联等部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3] 13号), 该意见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做到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地方财力有限,很难做到加大投入和逐年增长。因此,上级政府应当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样重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并给予政策性的支持,尤其是专项投入的支持。
目前,我省和其他部分省市幼儿教师的编制问题没有解决。《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3] 13号)文件曾要求:编制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编制标准,加强幼儿园教师编制的管理和教职工队伍的建设,保证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提高办学效益。因此,应当尽快研究解决幼儿教师的编制问题。
         6.
对初中教育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1)当前,初中辍学的主要原因不是交不起学杂费的问题,而是厌学、随父母外出打工(或读农民工子弟学校、或和父母一起打工),初中学校基本不清楚流失的初中学生的去向。为此,建议教育部、劳动部等相关部委,积极推行初中学生电子注册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和初三分流制度。
       
2)近年,为发展中职教育,扩大中职招生,防止初中生源外流,许多地方和初中学校都开展了初三分流(2+0.52+1)。这虽是发展中职的有效经验,但也触及了我国初中学制改革的问题。目前,教育部对初三分流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初三分流入中职的学生在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也就具有初中和高中的双重学籍,这不利于初中和高中的管理,也不利于我国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建议在部分农村初中实行二年或二年半学制(学生中职毕业时已经17岁,超过最低就业年龄),取得成功的办学经验后再推广。
        7.
对中职发展过程中相关政策的建议
       
1)省级以上政府或有关部门要制定中职招生就业规范,建立公平竞争的招生就业秩序,以维护中职学生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办与民办、县域之间公平、和谐的中职发展环境。
       
2)省级以上政府或有关部门要对实行零学费、低学费并起着示范带头作用的公办中职学校进行公业务费补助和办学条件改善的投入,使之更能在地方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到中坚作用。十一.期间中央财政计划投入140亿元发展职业教育,这块资金建议部分投入到公办中职学校,用于补贴公业务费和改善办学条件。
       
3)省级以上政府或有关部门要制定中职贫困生的经费减免、资助政策,该政策要倾向西部,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要采取多渠道的办法,扩大减免、资助面,使之真正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十一.期间,中央财政准备拿出40亿元建立中职贫困学生助学制度,其中应当注意关注发展职业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农村大县得中职贫困学生。
       
4)制定中职学校补充专业课教师的倾斜政策和具体政策,以保证中职学校教学和发展的需要。
        8.
对落实农民工子女就学相关政策的建议
        2003
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378号)要求: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但国务院的这一政策规定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因而严重影响了接收学校的积极性。因此,建议督促地方政府落实对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的补助和办学条件改善的相关政策,而对因财力不足难以落实的县级财政应当通过转移支付予以解决,以充分调动接受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以更好的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问题。
        9.
对地方创建示范学校给予宽容政策的建议
       
事实上,多数地方创建示范学校的主要目的在于创生优质教育资源,在于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服务,从而普及优质教育,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对这样的创建活动,在政策方面理应给予宽容。所以,建议理解、宽容和支持地方在建设节约型学校、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基础上创建各级各类示范学校,以此推动地方优质教育资源的积累,促进地方优质教育的普及。
        10.
对建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建议
       
当前,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仍然不很乐观。各级各部门应当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精神,建立起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长效机制,继续加大力度整治学校及周边环境,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更加适合、更加优良的外部环境。

         以上政策建议,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调研参考。如可行和有可能,可在适当时候和适当方面提出一些调整农村教育宏观政策的建议,以供国务院及其相关部(委)决策参考。

        (本汇报材料由李兵总体构思和总撰,第一部分由县政研研室撰写,第二、五部分由李兵撰写,第三部分由刘亚东、李富华撰写,第四部分由邓辉、李兵撰写。为本汇报材料提供材料的还有李恒华、陈泽阳、崔兴东、徐慧、黄志康、罗敏等)

打印】·【顶部】·【关闭
      资中县骝马镇中心学校网站是一家非营利性网站,为了方便大家了解信息,从有关网站(页)转载了你的作品,如果你不同意,请在浏览到你的作品后即刻来电说明,本站会随即停止转载和使用,欢迎赐稿!谢谢支持!
 发布人:libin
 [ → 发表文苑文章 ]
上篇文章:教育格言汇总
下篇文章:没有找到相关文章
→ 主题所属分类:  教师美文 → 另类其他 → 『关闭窗口』
 文苑热门
 
 祖国发展我成长,我与祖国共奋进 (94654)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 (25006)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二 (23043)
 创新思路,加快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对国务... (21220)
 人才强国战略 (19318)
 自制电动船 (18432)
 西方文论问答题汇编 (18084)
 永远的贵妹儿 (14807)
 三新一德考试: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试卷 (14240)
 雷雨中的悲剧女性 (13959)
 最近更新
 
 子殇行 (4月20日)
 三新一德考试:教育新理念模拟试题三 (3月30日)
 三新一德考试:教育新理念模拟试题二 (3月30日)
 三新一德考试:教育新理念模拟试卷一 (3月30日)
 三新一德考试: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试卷 (3月30日)
 三新一德考试:教育新理念研究试卷 (3月30日)
 三新一德考试:教师职业道德试卷 (3月30日)
 三新一德考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卷 (3月30日)
 读《舍己救人的藏族女孩》有感 (3月20日)
 爱和被爱 (3月20日)
 文章搜索
 
搜索选项:            
   评论内容 (点击查看)
姓名:刘章伟  E-mail:lzw5522357@163.com  发表时间:2007年7月16日 16时22分
评论内容:你校网站办得不错. 欢迎与资中人口网站合作,提高学生作文和文学创作水平.一旦发表,我们将付稿酬. 资中人口网址:www.zzrk.net
  → 发表我的评论
您的姓名:  您的E-mail: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  

  →请朋友们注意,发表评论时: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由于部分网友有在本站上发表垃圾评论的情况发生,故本站可能会随时关闭评论发表权限,给你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1 1 1 1 1
学校荣誉 资源建设 成语查询 网络相册 作品展示 查询系统 网上家乡 给我留言
Copyright © 2005-2020 资中县双龙镇骝马学校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四川省资中县双龙镇骝马社区迎新街22号 校长:周海军 联系电话:0832-5270010
主管部门:资中县教育和体育局 制作维护:资中县双龙镇骝马学校
工信部ICP备案号:蜀ICP备09019940号